機械錶的歷史
在西元一千三百年後不久,就有以均勻的「週期性運動」來計時的機械鐘問世。隨著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機械鐘的問世,對於「規則」的尋求似乎漸露曙光。這些儀器原來多半是為了記載行星的運行,用來計時的成份並不十分濃厚,但後來卻都成了頗具重要性的計時裝置。
在十六世紀初期,在德國紐倫堡有位天才鎖匠名叫亨藍(Peter Henlein)製造了一個鐘。這個鐘的驅動機構不再是如前述機械鐘的大而無當的錘碼,而是個繞圈圈的鐵彈簧。亨藍所造的蛋形小鐘,就是人類的第一個錶。這個錶當時在歐洲的上流社會非常流行,講究體面時髦的人還特地使用金或銀來製造。但是,初期的設計,其計時效果並不太理想,發條一鬆,驅動力就鬆散了。當彈簧繃緊時卻走得太快,然後逐漸慢下來,如同小孩子的彈簧玩具一般。首先克服這項缺點的是一位名叫柴克的捷克人。他所設計的彈簧鐘含有一個錐形蝸輪,用以消除機件的作用力。這項改進,就是將主彈簧變成錶動力的來源,但是,錶的調步仍由原來的垂直桿和對稱的橫臂之制擺裝置所控制。為了替鐘尋找更規則的調步器,終於使得輕巧的錶問世了。
機械錶把一天當做自然常數,然後再分成時、分、秒,這些都是經過千年高度複雜的文化過程所壓縮而成的結果,它是我們技術文明的一個基本條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